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学习资料 390 次浏览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爱翻白眼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心理学家新研究:“轻蔑型人格气质”

轻蔑是一种“”在冷酷外衣下的热烈情感”。“轻蔑型人格气质”会影响着亲密关系的质量、与他人的关系,会造成两败俱伤。

今天我们要谈论一种不那么经常被谈论的情绪:“轻蔑(contempt)”。每个人或多或少曾经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事件和某些人感到过轻蔑。——沉默着翻个大大的白眼,就是一种轻蔑的感觉。但我们往往就让这种情绪一闪而过,不会去深究。可心理学家,却从这种情绪中,解读出了无比丰富的信息。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什么是轻蔑?

轻蔑是一种在很多人的感受中,比较“冷”的情绪。但心理学家并不这么认为。AgnetaFischer (2011)曾将轻蔑称之为“一种在冷酷外衣下的热烈情感”,认为轻蔑中掩饰了大量丰富激烈的情绪。

2016年,Roberta Schriber等人研究发现,这种情绪会在一些人身上稳定、长期地出现,有一类人是长期习惯表现出轻蔑情绪的。他们于是提出了“轻蔑型人格气质”这个概念。

“轻蔑型人格气质”会影响着亲密关系的质量、与他人的关系。它会造成两败俱伤:让被轻蔑的一方感到被伤害、被拒绝、被排斥;但同时,轻蔑的发起者其实也一直处于一种“脆弱易碎”的状态。

1. 作为一种情绪反应(emotional reaction)的轻蔑

2000年,Wagner(2010)给作为一种情绪反应的轻蔑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存在于人际间;它包含了对他人的负面看法;发起轻蔑的一方感觉自己比被轻蔑的一方更优越。

在此基础上,Schriber(2016)进一步分析和扩充了该定义。他认为,作为一种情绪反应的轻蔑,应该包含以下4个方面:

a. 建立在发现他人违背了自己的标准的基础上。这种标准可能是对轻蔑者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也有可能是对轻蔑者所在的社会群体来说很重要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经常看见市面上那些更要脸的人蔑视更要钱的人,但同时,更要钱的也一样轻蔑那些更要脸的,因为彼此都违背了彼此的标准和价值观。

b. 对冒犯自己的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

c. 回避/疏远的行动倾向:蔑视的情绪会伴随着疏远或拒绝轻蔑对象的行为,比如将对方从自己的社交圈内排除出去,或者不愿意与之发生人际间的互动。

d. 轻蔑承担了一种社会管制者的角色,其方式是清除或者重塑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通过疏远、羞辱,来隔离他们。它会让被轻蔑的一方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被接受的、被排斥的。

2. 作为一种情绪气质(emotion disposition)的轻蔑

我们所说的气质性的轻蔑(Dispositional Contempt)指的是人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看低、疏远和贬损那些触犯了我们的标准或价值观的人。这种情绪气质是稳定的,长久不变的。纵向研究发现,那些会在婚姻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经常有蔑视行为的人,会倾向于长期表现出轻蔑,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翻白眼的动作,说“随便咯”或者讽刺挖苦的言语。

3.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被我们轻蔑的对象

当我们表现出轻蔑时,对象往往是和自己所处层级相当、但距离相对较远的人。因此,轻蔑最经常在熟人、同事、大家庭、或者社会阶层中与自己处于同样阶层的人中发生(54.8%),其次才是在朋友、小家庭、爱人之间;我们不太容易对社会阶层与自己不同的人产生轻蔑的情感。 这正好与愤怒发生的对象相反:愤怒最常在小家庭、恋人和朋友之间发生(51%),其次才是同事、大家庭和熟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和自己看不起的人并差不了很多。

在性别上,比起男性来说,女性更容易遭受轻蔑,而且女性自身也更多地为成为被轻蔑对象而感到焦虑(Fischer, 2011)。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轻蔑传递了哪些与你的情绪、人格有关的信息?

1. 轻蔑与其他情绪气质的联系和区别:

Izard (1977)提出了“敌意三角”的理论,认为轻蔑(contempt)、愤怒(anger)、厌恶(disgust)是与敌意相关的3种主要情绪,都包含了对他人的负面评判。之后,有一系列研究认为,轻蔑是“厌恶”和“愤怒”这两种情绪的混合物,维基百科对轻蔑的解释就沿用了这种通用的说法。

然而轻蔑真的只是厌恶和愤怒的结合吗?研究证明并非如此。

· 轻蔑与愤怒(anger):

研究表明,气质性的轻蔑和气质性的愤怒的确呈正相关,即喜欢轻蔑的人也可能会比较容易愤怒,但二者并没有互相包含的关系,这两种情绪气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Zhou, 2011)。

愤怒是一种生动的、短促的、爆发式的情绪,经常会在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不满,希望能够用特定的方式来影响对方的时候出现。它并不包含对另一方的价值观和能力上的评判,当我们对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尊重对方。

轻蔑则是不那么激烈、相对更长久的一种情绪,是对他人进行持续、稳定的负面评价,并且包含了对另一方价值观和能力上的评判,即认为对方处于比自己更低下的等级;并且会表现为对另一方的社会拒绝或排挤。

· 轻蔑与厌恶(disgust):

尽管此前的研究也认为轻蔑中包含了厌恶的情绪,但新研究发现,厌恶和轻蔑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只有微弱的负相关。两者的区别在于(Zhou, 2011, Schriber, 2016):

厌恶是一种直接的刺激情绪,是被发自内心的、强迫性的刺激所触发的,可能含有生理上的反应。它有可能会包含对另一方的、基于道德标准的好恶。但厌恶,往往是在近距离直接接收到了这种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当你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了厌恶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Ta已经离你很近。

而轻蔑会引发排斥行为,轻蔑者会和对方保持一定距离,因此它不是被那么直接的刺激所触发的,也不包含生理反应。当你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轻蔑的时候,那个人和那件事可能根本没有靠近你的机会。

· 轻蔑与骄傲(pride):

人们不太容易想到,轻蔑和骄傲有关系的

除了愤怒和厌恶,轻蔑也被证明与气质性的骄傲成正相关。研究者将骄傲分为两种——自以为是的傲慢(hubristic pride)和真实的自豪感(authenticpride),发现这两种情绪气质和轻蔑的相关性不同。气质性轻蔑与自豪感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而和傲慢感呈强烈的正相关(Schriber, 2016)。也就是说,那些真实地感到自豪的人,其实并不容易对他人产生轻蔑,而会轻蔑别人的人,往往是处在自以为是的傲慢中。

也就是说,一个习惯蔑视他人的人,很有可能同时也很傲慢,但却并不真的具有很强的自豪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说明气质性蔑视的人拥有膨胀的整体自我观念,但并非真实的有所成就。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2. 轻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研究者还分析了轻蔑与哪些其他的人格特质相关(Schriber,2016)。

· 与“黑暗三角”的关系:

“黑暗三角”指的是三种黑暗的人格特质,即自恋(narcissism,自私、虚荣、自我中心)、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冷酷地欺骗和操纵他人)和心理变态(psychopathy,易冲动,冷漠,缺乏共情和羞耻)。研究发现,气质性轻蔑和“黑暗三角”的三个维度都呈正相关。

3. 轻蔑与脆弱的自我观念

尽管轻蔑的人看起来很傲慢,但研究却发现,气质性的轻蔑和脆弱的自我观念(fragile self-view)有着紧密的联系。拥有轻蔑气质的人,可能是低自尊/自恋的(Schriber,2016)。

a. 低自尊和自恋:

轻蔑的人被证明是低自尊的。而且,他们会伪装表现出一种“防御性的高自尊”(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与真实的自尊不同,防御性高自尊的人虽然行为上很像是高自尊,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外界的评价影响和伤害,他们会以贬低他人来掩盖自己的脆弱和不足。

而另一方面,轻蔑又与自恋正相关。就像我们在“自卑”主题的文章中提到过的,自卑和自负都是自恋人格的可能表现。根据自恋人格问卷(NPI),显性自恋(overtnarcissism)的四个维度和隐性自恋(covertnarcissism)的两个维度都和轻蔑存在相关性(Hendin, 1997)。

显性自恋的测量往往通过四个因子完成,分别是:权欲(leadership/authority)、优越感(superiority/arrogance)、特权感(exploitative/entitlement)和自我欣赏(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其中,特权感和轻蔑的关系最为显著(Emmons, 1987),而自恋的人往往病态程度最严重的方面正是超乎常人的特权感。

轻蔑与隐性自恋的关系更显著。隐性自恋的两个因子,自我夸张(grandiosity/exhibitionism)和脆弱/敏感性(hypersensitivity/vulnerability)中,脆弱/敏感性尤其是脆弱性与轻蔑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甚至超过了轻蔑与特权感的相关度(Schriber, 2016)。也就是说,越是脆弱敏感的人,越容易对别人感到轻蔑,甚至比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权更甚。

b. 内疚和羞耻:

内疚和羞耻也与轻蔑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气质性轻蔑程度较高的人,比程度较低的人更容易有羞耻感。有句话说“嘴巴那么毒,内心一定有很多苦”,对别人常常怀有轻蔑的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评价也不高。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轻蔑与亲密关系

气质性轻蔑也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1. 轻蔑与不安全依恋:

气质性轻蔑的人被证明更容易在依恋类型上是回避型或痴迷型。(回复【依恋类型】给公号,查看依恋类型的解释和测试)这两种依恋类型的人,表现轻蔑的方式不太一样。

痴迷型最容易选择很亲近的人,比如自己的伴侣作为轻蔑对象,因为他们希望无限地靠近对方,但对方却永远无法满足他们对亲密的要求,他们经常感到被拒绝,因此他们开始用轻蔑作为一种防御;

而回避型则在对象离自己越远的情况下,越容易蔑视对方,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仍怀有靠近的愿望,但他们自己都不敢承认这个愿望,这种情况下,轻蔑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不稀罕”走近,或者对方不值得自己抱有期许——他们会对那些已经离自己很远的人再次表示“我希望你离我远点”。

对于这两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来说,他们表现出的蔑视都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和防御。

2. 轻蔑与亲密关系的机能:

轻蔑被证明会影响亲密关系中的承诺和满意度,即亲密关系中的轻蔑越多,双方都可能承诺越少,满意度越低。值得注意的是,轻蔑对亲密关系伤害最大的情况,是有一方认为对方经常蔑视自己(尽管不一定是事实),这比一方在事实上蔑视另一方的情况要更影响亲密关系的承诺和满意度。

主观中感到了“被蔑视”,比实际存在的蔑视更毁关系。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亲密朋友/家人/恋人有看不起自己的表现,可能你们的关系就会有危险。

“轻蔑不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只会以冷漠、忽视、安静的方式表达出来。”Fischer(2011)表示,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关于轻蔑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轻蔑情绪的研究还非常少,更多的研究针对的是那些更激烈的情绪,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悲伤或恐惧。

然而,就像我们在前文提到的那样,这种隐性的行为会对人际关系,和轻蔑的双方都造成很大的杀伤力。比如,对于轻蔑的发起者来说,他们容易招致不好的评价,如被认为高傲、刻薄,是社会排斥的始作俑者;而对于受到蔑视的一方来说,则有两种可能的行为反应: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或者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他们可能会反而出现特别看重自己、认为自己一定要被对方“看得起”,或者会出现自我价值感降低的情况——这两种行为都会对他们真正的自尊水平造成负面的影响(Zhou, 2011)。

有时候,我们表现出轻蔑,也许只是因为不愿意面对。这时,蔑视是一种简化的方式,我们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自己遭受的挑战和威胁,逃避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理性分析和评判,逃避本应做出的共情和社会互动。它可能只是一种虚张声势。你在蔑视的,可能是你内心深处觉得和你构成比较的,也可能是你所恐惧的,或者和你不愿为人所知的一面有关。

这样说你可能觉得并不愉快;但很多时候理解自己的阴暗面,是认识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有一段粉丝分享给我们的鲁迅的话与大家共享: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发表一点儿,酷爱温暖的人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逐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

深以为然。

以上。

孩子问:什么样的人爱翻白眼?这些冷知识你要知道

References:

Emmons, R. (1987). Narcissism: Theory and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1–17.http://dx.doi.org/10 .1037/0022-3514.52.1.11

Fischer, A. H. (2011). Contempt: A hotfeeling hidden under a cold jacket. Re-constructing emotional spaces: Fromexperience to regulation, 77-89.

Hendin, H. M., & Cheek, J. M. (1997).Assessing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A reexamination of Murray's NarcismSca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4), 588-599.

Izard, C. E. (1977). Human emotions. NewYork: Plenum

Schriber, R. A., Chung, J. M., Sorensen, K.S., & Robins, R. W. (2016). Dispositional Contempt: A First Look at theContemptuous Per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Wagner, H. L. (2000). The accessibility ofthe term “contemp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unilateral lip curl. Cognition& Emotion, 14(5), 689-710.

Zhou, Y. T. (2011). Contempt andSelf-Esteem: The Effect of the Contempt Expression on Self-Enhancing Behaviors.

分享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